每家的媽媽都很會煮菜,養出各家孩子記憶中熟悉的味道,那鹹淡比例和調香,沒有確切的定量卻是各家的神秘食譜,香味飄出廚房,便是一股熟悉感。
小時候,姑丈友人送來他家媽媽拿手的洋蔥鴨,吃得我們回味無窮,便要媽媽學著做,媽媽去向對方媽媽打聽了食譜,很巧手地依樣烹煮出印象中的味道,自此我家也有了這道料理,時常嘴饞時便央求媽媽開火煨煮,身邊許多親友也嚐過媽媽這道拿手菜。
媽媽的拿手菜很多,我們隨口都能唸出好幾項,滷肝連肉、南瓜燉雞、香菇鑲肉又或酒釀、紅豆紫米粥,常常家宴時,媽媽一人就能辦出兩桌大菜打點眾人口味,於是我便樂得只是動嘴,並沒有學得媽媽的廚藝,直到飄泊海外的時候,才開始自己洗手作羹湯,那時候才發現怎麼做都是在模仿媽媽的味道,胡椒、五香、醬滷都是依著記憶中的口味去回溯,在海外生活時做了很多料理,生煎包、水餃、pizza 都是自己從麵粉開始和麵、發酵、橄餅皮的純手工,但一回台灣就手乾腳乾,有媽媽在、總不用我進廚房(再不然也有鄰近的姑姑能煮日式料理)。
幾年前,媽媽提及做了一鍋洋蔥鴨給姑丈友人,因對方媽媽已溘然謝世,媽媽回贈的料理讓他們相當欣喜,原以為再也吃不到的味道,能如此重現餐桌,像是種緬懷,媽媽偶然間傳承了對方媽媽的這道食譜,也變成我們親友間熟悉的味道。
媽媽善於烹飪,我卻只善於吃,不然來寫吧,若平時得空便寫下媽媽料理的步驟與調味,幫媽媽做個紀錄,也替自己留個底,若日後又飄洋異鄉,至少自己有了食譜可以依樣畫葫蘆,把自己家裡的味道留住。
———
廚房筆記:梅乾扣肉
梅乾菜先浸泡半小時去沙塵。
三層肉切大塊狀,跑活水(或川燙去血水)後,兩面煎黃來鎖住肉汁。
薑蒜拍碎後,蔥切段,入鍋乾煸。
入醬油一杯、米酒一杯、砂糖四大匙,悶十五分鐘至上色。
濾掉浸泡梅乾菜的水,再次洗淨梅乾菜、瀝乾水分、切斷備用。
等肉塊上色後,加水淹過肉,將梅乾菜、辣椒切斷一同置入鍋中,把所有材料移至鑄鐵鍋(或使用快鍋)燉煮至熟軟即完成。
留言列表